國際錫資源定價以期貨市場定價模式為主,全球錫資源供給和消費相對集中,我國錫儲量、產量和消費量均居全球第一,對定價有一定影響。
01
一是16世紀以來,英國成為全球錫金屬交易中心。1571年在英國倫敦成立的皇家交易所是全球第一個包括錫在內的金屬貿易聚集地。英國和歐洲的金屬貿易商定期在此會晤,一個打算出售金屬的貿易商用鋸末在地板上畫一個圈,其他希望交易的貿易商排列在圈周圍進行報價。這成為了倫敦金屬交易所(London Metal Exchange,LME)的雛形,也是當前圈內交易(Ring)的最初形式。工業革命以來,英國需要從國外進口包括錫在內的大量原材料。憑借強大的生產能力和宗主國優勢,英國在19世紀成為全球錫的貿易和定價中心。
二是1877年倫敦金屬交易所成立,其公布的交易牌價逐步成為錫國際貿易基準。19世紀,英國的錫礦石主要進口自馬來亞和印度,通過蘇伊士運河的運輸時間長達3個月,其間價格的波動導致了較大風險。因此,金屬貿易商對標準化、低風險交易的需求促成了1877年倫敦金屬交易所的成立。LME成立之初只交易錫和銅,由于當時錫和銅分別從馬來亞和智利海運至英國一般需要3個月時間,LME的標準交割日期也設定為3個月,這種交易機制一直保留至今。20世紀初,LME開始公開發布錫的成交價格,并被廣泛作為世界貿易的標準價格。
全球主要錫資源國儲量占比(數據來源:中國地質調查局)
三是國際錫理事會支撐了錫的政府間協議定價并穩定市場。因錫價易受國際局勢、生產國國內政治環境等因素的影響,錫價在20世紀大部分時間里起伏較大。除LME公布的錫牌價外,政府間協議定價成為了錫定價的主導機制之一。1956年7月,由19個錫生產國和消費國簽署的第一份《國際錫協定》(International Tin Agreement,ITA)生效,規定成立國際錫理事會(International Tin Council,ITC),管理錫協議。第一份ITA規定由生產國保證25000噸的錫緩沖庫存量。ITC最少每三個月舉行一次定期會議,評估全球錫的供需狀況,并通過緩沖庫存購買、實施出口管制以及其支持的最高和最低的價格區間來試圖減少錫價波動,確保錫的公平和有償價格。國際錫理事會共促成了6份五年國際錫協定的簽署,為錫政府間協議定價、穩定錫市場作出了貢獻。
一是國際錫理事會因對錫的生產消費控制力不足而最終在1989年解散。國際錫理事會成立之初的會員國主要包括英國、德國、日本等錫消費國和馬來西亞、泰國、印度尼西亞等錫生產國。但由于當時美國作為最大消費國拒絕入會,中國、緬甸、巴西等作為重要的生產國亦被排除在外,全球約1/4的錫生產和約1/2的消費不在ITC控制之下。1956-1974年間,錫生產國為ITC準備的錫庫存常年不足,甚至1/3的時間庫存不足1000噸。1970年代后,ITC逐漸無力對抗美國龐大錫儲備和走私錫的出現,錫價屢次出現大幅波動,打擊了生產國的信心。1985年10月,ITC宣布資金和庫存耗盡,錫交易停止,理事會名存實亡并于1989年解散。
二是LME于1989年重啟錫期貨市場,主導全球錫定價。1985年國際錫價大幅下挫,ITC宣布無力控制錫價,LME也關閉了錫交易。1989年6月,LME重啟錫期貨,并把交割標準提高到目前的99.85%(錫錠)。LME采用國際會員資格制,并建立了馬來西亞巴生港、新加坡、美國巴爾的摩、比利時安特衛普、西班牙畢爾巴鄂、荷蘭鹿特丹、英國利物浦、中國臺灣高雄等22處精錫倉庫,其中前3個倉庫占LME錫總庫存的90%以上,超過95%的交易來自海外市場。此后,國際錫市場的生產商、消費商和貿易商基本以LME期貨價格作為參照進行定價結算。中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國家也建有各自的錫交易市場,但其錫價走勢基本跟隨LME價格曲線波動。
20世紀90年代至21世紀初,鍍錫板受鋁罐、塑料罐等包裝材料的競爭,以及鍍錫工藝改進的影響,錫消費總量減少。因此,即使LME錫庫存波動較大,錫期貨價格也基本保持穩中帶降的趨勢,總體維持在5000美元/噸以下。2007年至2008年上半年印度尼西亞和中國的減產造成錫市場供應緊張,庫存下降,錫價大幅上揚至接近2萬美元/噸高點。2008年9月以后,全球金融危機導致錫價急速下跌至約7500美元/噸,隨后由于經濟復蘇和錫供應短缺而迅速上漲至2010年底的2.6萬美元/噸高點。2011年之后,歐債危機蔓延,全球經濟增速放緩,錫價在1萬美元/噸~2萬美元/噸區間震蕩,并與庫存走勢相反。自2020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以來,主要錫生產國大幅減產,LME錫庫存一度不足1000噸,錫價持續上漲。2022年初,烏克蘭事件推動LME錫期貨價格達到4.9萬美元/噸的歷史高點。受疫情影響,汽車、PC、智能手機等消費依舊疲軟,對錫的需求偏弱,錫價一路下行至10月底的1.75萬美元/噸低點。
近30年來,全球錫供需格局相對集中,消費結構相對穩定。
全球錫礦床分布相對廣泛,主要賦存于3個巨型錫礦成礦帶:濱太平洋錫礦成礦帶、歐亞大陸陸內錫成礦帶和中南部非洲錫成礦帶,其中濱太平洋巨型錫成礦帶錫儲量超過世界總儲量的80%。截至2021年,全球錫儲量約為326.9萬噸,儲量前10的國家是中國(72.3萬噸)、巴西(41.6萬噸)、俄羅斯(38.6萬噸)、澳大利亞(30.8萬噸)、印度尼西亞(29.7萬噸)、剛果(金)(26.4萬噸)、秘魯(20.8萬噸)、緬甸(11.4萬噸)、玻利維亞(10.1萬噸)、老撾(4.6萬噸),全球占比分別為22.1%、12.7%、11.8%、9.4%、9.1%、8.1%、6.4%、3.5%、3.1%、1.4%。
全球錫資源供給相對集中,五大錫生產商合計產量約占全球六成
全球錫產地主要包括中國、東南亞和南美洲地區。2021年全球礦山錫產量30萬噸,其中中國9.1萬噸(占比30.3%)、印尼7.1萬噸(23.7%)、秘魯3.0萬噸(10.0%)、緬甸2.6萬噸(8.7%)、巴西2.2萬噸(7.3%),合計占全球產量約80%。其他產地包括剛果(金)、玻利維亞、馬來西亞等。從生產商來說,全球前五大錫生產商分別為云南錫業集團、秘魯明蘇爾公司(Minsur)、印度尼西亞天馬集團(PT. Timah)、云南乘風有色金屬股份有限公司以及馬來西亞冶煉集團,2021年精煉錫產量分別為8.20萬噸、3.18萬噸、2.65萬噸、1.70萬噸和1.64萬噸,合計產量17.3萬噸,約占全球總產量的57.7%。
全球錫消費高度集中
錫主要消費地為中國、美國、日本和歐洲。2021年全球精煉錫消費量37.8萬噸,其中中國精煉錫消費量約15萬噸,占全球42%;美國、日本、德國精煉錫消費量分別占全球8%、5%和4%。全球精錫的流動性非常強,進口和消費的單項流動占產量的近70%。除中國兼具錫生產和消費大國的地位外,全球精錫生產和消費國基本不重合,總體呈現生產在東方、消費在西方的局面。
全球錫的消費結構較為穩定
錫消費領域主要包括焊料、鍍錫板(馬口鐵)、化工、合金、玻璃、鉛酸蓄電池等。21世紀以來,電子信息產業快速發展,錫焊料逐步增長為錫最大的消費領域。目前,錫焊料消費約占全球精煉錫消費的一半,錫焊料、鍍錫板、錫化工合計約占全球錫消費的80%。其中,集成電路半導體占錫焊料消費超過80%,主要用于電力、通信、消費類電子產品等。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推動了鉛酸蓄電池對錫消費的提升,占全球錫消費約7%。然而,近年來錫的總體消費量增長不大,2021年全球錫消費量相比2000年僅增加36%,是黑色、有色金屬礦產中增幅最低的金屬之一。
03
我國錫儲量、產量和消費量均居全球第一,且錫行業集中度較高,上期所錫期貨價格的全球影響力逐步提升。
我國錫儲量、產量和消費量均居全球第一,約30%錫消費來自進口
2021年,我國錫儲量占全球22%,礦山錫產量占全球30%,精煉錫產量占全球50%,錫消費量占全球42%,均居全球第一。我國2021年凈進口錫金屬當量4.4萬噸,考慮到再生錫回收利用,約30%錫消費來自進口。主要進口來源國包括緬甸(約占進口來源的50%)、剛果(金)、印度尼西亞、玻利維亞、澳大利亞和馬來西亞。未來15年,國內錫缺口將維持在4萬噸~6萬噸之間,對外依存度將維持在30%左右。
我國錫定價由參考LME價格,到網絡平臺報價,逐步發展為上期所錫期貨和網絡平臺報價共同主導
計劃經濟時期,我國錫的生產和價格由原冶金部以及改組成立的有色金屬總公司管理和制定。1992年起錫定價逐步走向市場化,我國成為全球最大的錫出口國,直到2008年國內錫錠定價基本參照LME報價。2008年1月起,我國對精錫征收10%的出口關稅,使得國內外錫錠無法自由流通。上海有色網(SMM)、長江現貨網根據LME前一天的價格波動和各企業的報價給出價格參考范圍,成為國內企業錫定價的主要依據。2015年3月,上海期貨交易所(SHFE)錫期貨合約上市,國內錫市場逐漸形成滬錫期貨價格與網絡平臺報價共存的狀況。
我國錫期現貨價格受LME價格影響,對國際錫價影響力逐步提升
一是滬錫期貨起步較晚但活躍度逐步提升,與LME錫期貨價格走勢基本一致。上期所錫合約上市前,國內錫企業一般通過上下游企業之間的點對點交易,以長單采購銷售合同為主;部分小散單通過互聯網平臺撮合交易。滬錫期貨自2015上市至2019年底,實際月交易量在30萬手(30萬噸)左右,參與者較少,交易活躍度較低,國內影響力尚且不足,不能真實反映加工企業的實際需求,價格波動也相對LME錫期貨較小。2020年后,錫行業的生產企業、投機者、資金逐步加入,滬錫期貨月交易量提升至當前的300萬手上下,價格走勢也與LME錫期貨一致。
二是我國錫行業集中度較高、滬錫庫存超過倫錫,有助于提升價格影響力。我國錫礦采選、錫冶煉及加工的企業共50余家,集中度較高。2021年我國精煉錫產量約18.2萬噸,占全球精煉錫產量的一半。中國云錫集團精煉錫產量8.2萬噸,占我國精錫總產量的45%;我國前四大精煉錫生產商(云錫集團、云南乘風、江西新南山、華西集團)合計精煉錫產量占我國的66%,錫生產高度集中。滬錫期貨上市以來呈現出的健康發展態勢,錫庫存總體超過LME錫期貨,為錫產業鏈的企業利用錫期貨市場進行套期保值,平滑企業因價格波動帶來的經營風險創造了很好的條件。錫行業較高的集中度、期貨市場較高的交易活躍度和錫庫存均有助于提升我國在全球錫市場的價格影響力。
本文來源:中國礦業報,作者:郭林楠 朱清,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感謝作者辛苦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