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要搞清楚個問題,就是我們國內不是沒有鐵礦石,比如著名的鞍鋼就是建在資源地的企業。我們進口鐵礦石主要是受到經濟制約。鐵礦石主要分成幾類,即富礦、低品質礦、貧礦和超貧礦。我國鐵礦石主要集中在西部,大多為貧礦,平均品位為35%。就是富鐵礦也因為成本問題開發困難。且西部地區地廣人稀,我們基建再好,從那里拉出來到東部鋼鐵廠也要花費極其高昂的成本。雖然我們有著全世界第四多的鐵礦,但還是得選擇進口他國的鐵礦石。
這年頭的人類離不開工業,所以原料產地也慢慢形成了幾個壟斷組織。石油有歐佩克,鐵礦石這里主要就四家企業壟斷。即巴西的淡水河谷,澳大利亞的力拓、必和必拓和福蒂斯丘。這兩個國家的鐵礦石不僅品相好,開采還比較方便。所以,我國也主要從這兩個國家進口鐵礦石。這四家企業看起來是四家,但實際上跟一家也差不多。巴西和澳大利亞這幾家公司基本是互相持股,主要就是為了控制世界的鐵礦石行業以及定價權。
鋼鐵是現代工業的脊梁,我們的鋼鐵產能占全世界的53%。也就是說,其他國家加一起都打不過我們。這些年我們國家大力搞基建,對于鋼鐵的消耗非常大。橋梁、房屋、鐵路、火車都需要鋼鐵。而鐵也一直是一種實力的象征。人類世界的進化史,也可以說成是鐵的冶煉史。我們在古代能夠吊打游牧民族,也是因為我們冶鐵行業高出游牧民族一個段位。而到了近代,我們更加認識到鋼鐵的重要性。鴉片戰爭、甲午戰爭、抗日戰爭、抗美援朝,我們連工業最基本元素鋼鐵都不能大量制造,就更不用說軍事裝備了。二戰期間,蘇聯能夠一波流逆風翻盤,當然也離不開強大的鋼鐵制造能力。
雖然煉鋼我們很強大,但是資源我們很匱乏。天量的鋼鐵產量,自然就會有天量的鐵礦石進口。全世界年產量75%的鐵礦石都被我們給用了,光去年一年我們的鐵礦石進口量就達到了10.69億噸。我們鐵礦石進口量常年維持在80%以上。而這其中,80%又來自于澳大利亞,剩下20%來自于巴西。我們光買鐵礦石,就要花費8000億美元。正是有中國這個大金主,澳大利亞也是挺直腰桿做人。澳大利亞設定了一個小目標,即鐵礦石出口收入達到1230億美元,折合人民幣7983億元。然而,這個小目標可能很難實現了。因為我們追求多元化鐵礦石進口,已經在逐漸找新賣家。
塞拉利昂新唐克里里鐵礦目前已經成了中國一個非常好的選項。塞拉利昂第一船鐵礦已經在1月29日順利從佩佩爾起航運往中國。該鐵礦是目前全世界最大的單體磁鐵礦。該鐵礦由中國慶華公司負責投資運營,在2020年9月就已經恢復全線運營。這個礦場的資源量達到了137億噸。唐克里里的礦主要就是加工成塞拉利昂粉,含鐵量也能達到60%,但有個問題就是含硅量比較高。從2010年開始就一直向中國出口,但是由于埃博拉病毒爆發以及該礦經營不善就關閉了。經過幾年的蟄伏,最近又恢復了生產。
除了唐克里里鐵礦外,還有一個更大的鐵礦場就是幾內亞的西芒杜鐵礦。西芒杜鐵礦品位更高,可以達到66%到70%。目前這個礦場估計資源總開采量可以達到100億噸。目前負責開發這個鐵礦的公司總共有三家即澳大利亞的力拓、中國中鋁以及幾內亞政府。其中力拓占股45%、中鋁是40%,其余為幾內亞政府所有。將利益捆綁是最好的方式。不只是幾內亞鐵礦,中國還在南非、毛里塔尼亞、喀麥隆、馬達加斯加等多個國家勘探研究采礦業。這些國家都有著豐富的鐵礦石產量。他們之所以沒有像澳大利亞這樣成為鐵礦石業巨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們基建設施不夠好。但基建問題在中國面前都不是問題。當我們的鐵礦石供應像石油供應這樣多元化之后,也是我們告別澳大利亞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