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9時43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了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最后一顆組網衛星!至此,北斗三號30顆組網衛星已全部到位,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星座部署全面完成。
這意味著,中國北斗走出中國,走向世界,將可以為全球用戶提供基本導航、全球短報文通信、國際搜救等服務。
一定要有自己的導航
以前,在我們國家還沒有建設北斗系統的時候,GPS幾乎成為了導航的代名詞。無論是開車還是看地圖,都離不開GPS提供的數據。
導航的核心其實就是定位和授時,是人類從事政治、經濟和軍事活動必不可少的信息技術。試想一下,如果一個國家的時間和空間的基準信息全部由別人來提供,那么無論是軍事、通信還是金融等等都將面臨巨大風險隱患。
譬如在軍事上,導航主要用于部隊機動、武器發射、邊防巡邏和生命救援等,這就要求導航的過程中必須能夠實時提供載體的位置、速度、姿態等狀態信息,如果這些信息發生偏差,就相當于武器裝備沒有了眼睛、部隊失去了方向。
今天,隨著人類生活的發展,對導航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譬如當前的熱點新基建,就離不開時間基準和空間位置基準的數據支撐。可以說,北斗導航系統是新基建的基建,是基礎的基礎。舉個例子,在北斗系統等科技力量的支持下,我們可以構建智慧森林防撲火基礎設施,基于北斗系統高精度定位導航服務,大型重載、長航時、遠距離、智慧化、全系統的消防無人直升機可以快速準確抵達火災現場,充分利用北斗系統及其短報文通信功能為救火隊員提供位置共享等重要信息,實現現場數字化指揮。
再如,國內不少汽車廠已經在廣泛就汽車的智能網聯技術展開研發,目的是讓人、車、路能夠“說上話”。譬如,千尋位置在自動駕駛的應用已達到車規級量產能力,可以為L2.5級的高速公路自動巡航,L3級的高速自動駕駛,或特定場景的L4級無人自主泊車提供精準、可靠、安全的高精度時空絕對基準。未來,我們可利用視覺感知、北斗系統等最新感知監測技術,讓行駛的汽車對公路主體、結構物、沿線設施實時感知,實現車、路逐漸一體化、協同工作,使車在行駛過程中自動感知道路狀況。
北斗三號更加優秀
正所謂長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強。北斗三號作為北斗大棋局中的“后浪”,可不僅僅是多發射幾顆衛星,擴大服務區域那么簡單。北斗三號作為我國衛星導航系統建設“三步走”戰略的最后一步,與北斗二號相比不是簡單迭代更新,而是巨大的歷史性跨越。不僅導航服務擴展到全球,短報文通信等特色服務進一步強大,定位精度也將趕超GPS。
短報文通信可謂是北斗系統的“獨門絕技”,就是指北斗的用戶與用戶、用戶與中心控制系統間可實現雙向簡短數字報文通信。在北斗三號系統中,短報文通訊的能力得到顯著提升,信息發送能力從最初一次120漢字提升到一次1200漢字,叫它長報文也絲毫不為過。以后,用戶遇到突發情況時無需字斟句酌,足以將情節一次性說清楚,還可發送圖片等信息,應用場景更為豐富。
為了提高服務的精度,北斗三號系統還配置了新一代原子鐘,原子鐘是利用原子躍遷頻率穩定的特性保證產生時間的精準性,目前國際上主要有銣原子鐘、氫原子鐘、銫原子鐘等。我國北斗衛星采用銣原子鐘,同時還配置了性能更高的新研國產氫原子鐘。氫原子鐘雖然質量和功耗比銣原子鐘大,但穩定性和漂移率等指標更優。星載氫原子鐘的在軌應用,對于實現北斗導航定位“分秒不差”,發揮著重要作用。
為了提高衛星在軌服務的可靠性,北斗三號衛星還采取了多項可靠性措施,使衛星的設計壽命達到12年,達到國際導航衛星的先進水平,為北斗系統服務的連續、穩定提供了基礎保證。
后續,北斗系統將利用在軌衛星、地面、用戶評估等海量數據,設計“天、地、用”一體化智能管理的衛星在軌技術支持平臺,具備多源接收、自主監視、智能診斷、過程可視、快速評估等能力。確保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連續穩定運行、為全球用戶提供高精度定位導航和授時服務。(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姜天驕)
【北斗大事記】
1994年北斗一號系統工程立項,
2003年北斗一號系統建成,我國成為繼美、俄之后第三個擁有自主衛星導航系統的國家;
2004年北斗二號衛星工程立項,
2012年成功建成國際上首個混合星座區域衛星導航系統,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正式提供區域服務,北斗系統成為國際衛星導航系統四大服務商之一;
2009年12月北斗三號立項,
2018年12月27日,北斗三號基本系統正式向“一帶一路”及全球提供基本導航服務,中國北斗距離全球組網的目標邁出了實質性的一步;
2019年12月底,全球系統核心星座部署完成,對北斗導航系統全球組網的順利完成具有里程碑式重要意義;
2020年6月23日,第55顆北斗導航衛星成功發射,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星座部署全面完成。
未來計劃2035年,以北斗系統為核心,建設完善更加泛在、更加融合、更加智能的國家綜合定位導航授時體系。
文中所有圖片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