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株洲日報
株洲日報4月23日訊 株洲——一座火車拉來的城市、中國老工業基地,曾經創造了180多項“共和國第一”,在城區八百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散落著許多大大小小的“工業明珠”:430、331、601、田心、火花塞、株化......這些企業,都在經歷著變革,有的仍欣欣向榮,有的陣痛后重獲新生,有的卻即將消失。無論命運如何,他們都在株洲這片熱土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記。
在株洲的北部,就有一座這樣的工廠——株洲冶煉廠,它曾經鼎鼎大名:是我國“一五”期間建設的156項重點工程之一,國內最大的鉛鋅冶煉企業,年鉛鋅金屬生產能力達65萬噸。
曾經,這里熱鬧喧嘩、機聲轟隆,其“火炬”品牌享譽海內外,產品銷往20多個國家和地區,對株洲經濟的貢獻,首屈一指。
隨著工業文明的變遷、經濟形式的轉型升級,這座曾經輝煌的工廠卻即將完成他的使命而退出歷史舞臺,據了解,株冶關停工作已于今年3月啟動,計劃到2018年12月份全面關停,退出冶煉生產。
走到清水路的盡頭就是株冶的大門,昔日的繁榮景色已不復存在,陶瓷飾面的大門已經失去了往日的光彩。
沿主路向內走去,偌大的廠區人跡稀少,曾經的亞洲第一煙囪頗顯孤寂。
曾經的輝煌,仿佛都凝固在這一草一木、一墻一瓦、每一臺機器、每一個螺絲釘之上,他們見證了株冶廠60多個年頭的風雨歷程。
只要停留片刻,就會有一種厚重的滄桑感直擊心底。\n高高佇立的圍墻、長滿青苔的磚石小路、破碎的玻璃窗、銹跡斑駁的管道閥門......都靜靜的排列著,用簡單而自然的方式向后人訴說著它們的一生。
或許熟悉的機器轟鳴聲已成歷史,但我們更加期待它蟲啼鳥鳴、花香四溢的華麗變身,重塑生態、再續輝煌。\n(株洲日報 記者 謝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