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備戰略稀有金屬的意義:儲備戰略稀有金屬,就是保護國家經濟保護國家安全,投資戰略稀金屬,從中實現保值增值需求。
泛美公司開創全民-稀有金屬投資、銦投資、鍺投資、儲備戰略稀有金屬、實物銦投資、現貨銦投資,實物現貨鍺投資,實物現貨碲投資等。2014年泛美戰略金屬公司率先推出“實物銦投資、實物鍺投資”,開辟稀有金屬金融化,創新建立我國戰略稀有金屬民間儲備的投資新渠道,分享投資稀有金屬的巨大增值機遇。上市以來,獲得了廣大投資者積極投資,每月交易量快速增加。泛美響應戰略金屬國家收儲與‘民間收儲’并行政策,將打造為全球最大的稀有金屬投資、戰略金屬投資、銦投資、稀有金屬現貨實物投資公司。

稀有金屬價值:
稀有金屬元素由于有優良的物理化學性能、電學性能等,在工業中用途極廣,因其有“少、小、精、廣”的特點,因而被稱為現代“工業的維他命”。稀有金屬與當代高新技術的發展關系密切,尤其在軍事領域應用廣泛。可以說如果缺了它們,即使技術再先進,也難以生產出先進的武器裝備。
戰略稀有金屬:指的是大量用于軍事制造工業的金屬,對國防建設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稀有金屬銦、鍺、鎵、鎢、銻、鉬、錫、鉭、稀土等都極具戰略意義,對發展和鞏固國防建設不可或缺。
銦(In)是具有全球戰略地位的稀有金屬,我國銦資源儲量及產量占全球的80%以上。銦是一種銀白色的金屬,作為低熔合金、軸承合金、半導體、電光源等材料,廣泛應用于電子工業、航空航天、原子能、合金制造、太陽能電池新材料等高科技領域,特別是ITO(銦錫氧化物)運用在電腦手機LED顯示屏不可或缺。在通訊、電子、國防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地位。銦的需求正以年均30%以上的增長率遞增。且儲量僅可支撐數年。銦是具有稀缺性、不可替代性的戰略金屬資源,全球儲量是黃金的1/10 當前價格卻僅有黃金的1/50,近年來銦價格嚴重被低估,隨著世界儲備、生產需求及投資的增加,或將翻幾番的暴漲性增長趨勢。
世界爭奪儲備稀有金屬現狀
美國在1939年就開始實行戰略物資儲備。美國的戰略物資儲備建立的最早,分國家儲備和軍隊儲備兩種,并制定了《國防工業儲備法》、《重要戰略材料儲備法》和《戰略物資儲備條例》。并且對特殊品種采取封存本國礦山,轉而從國外進口稀有金屬的做法。
1983年起,日本建立稀有金屬的國家儲備,其儲備方式分國家儲備和民間儲備兩種。2006年,日本提出國家能源資源戰略規劃,增加儲備的稀有金屬共10種:稀土、鎢、銻、鉬、錫、銦、鍺、鎵、鉭和鋯。
歐盟根據2008年的“歐盟稀有原料行動計劃”的要求,于2010年發布《對歐盟生死攸關的原料》,將銦、鍺等12種稀有金屬列為未來歐盟緊缺原料。
世界各國對稀有金屬重視源自于其儲量稀缺,用途廣泛,對國民經濟發展和國防安全至關重要。
金屬鍺的用途和投資價值
鍺(Ge)是一種稀有分散金屬,具有良好的半導體性質、優良的紅外光學性質和對微波的良好透過性等特質。鍺單晶是一種重要的金屬鍺產品,具有高抗輻射、高頻、光電性能良好的特點,廣泛應用于能源、光電、國防軍事、航空航天等領域。鍺單晶經進一步深加工可制成鍺襯底片和紅外鍺晶片。鍺襯底片主要用于半導體器材和太陽能電池等領域,紅外鍺晶片作為重要紅外光學材料主要用于紅外成像儀制造。鍺對人體的影響主要是可以恢復疲勞;防止了貧血;幫助新陳代謝等等。很多地方被當作醫療輔助用具。也被加工成合金鍺鏈用于日常保健的同時也具有時尚、美觀的裝飾作用。
世界鍺資源比較貧乏,全球已探明的鍺保有儲量僅為8600金屬噸。鍺資源儲量最大的國家是美國,保有儲量3870噸,占全球含量的45%,其次是中國,占全球鍺儲量的41%。雖然中國儲量次于美國,但中國是鍺產量最大的國家,占全球鍺產量的72%。尤其是2008年以后,中國鍺產量激增到100噸,占全球鍺供應量
的72%左右。可以說中國鍺產量影響著全球鍺的總供應量。
金屬鍺行業本身規模不大,企業數量較少,但隨著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和軍事用途的增加,尤其是在電子及半導體工業中的廣泛應用,金屬鍺行業的市場競爭不再單純的依靠產量和價格優勢,競爭態勢呈現復雜多樣的局面。品種單一、初級產品居多是中國稀散金屬產品的基本狀況。國家出口政策已限制粗放式鍺材料出口,要求出口高附加值鍺產品。但當前,國內企業生產高端鍺晶片的核心技術積累不足,部分產品質量相比跨國公司仍有差距。與此同時,國內后端應用產業(除光纖)發展相對滯后,導致國內企業的深加工產品仍以出口為主。
在經歷了2008年下半年以來的持續下跌后,2010年11月起,鍺價開始飆升。2011年上半年,金屬鍺的價格上漲幅度超過80%,并持續受到生產企業的看好。其中重要的原因是鍺作為稀有金屬存在收儲預期,吸引了大量投資資金進入本來體量不大的鍺市場。
另外,我國鍺產品主要用于出口,之前一年多由于經濟形勢不明朗,鍺價低迷,國外的下游企業以消耗原有庫存為主。現在需求復蘇,下游企業卻已沒有庫存,因此價格迅速攀升。在上游控制貨源,抬高價格的同時,國內部分鍺生產商還因為階段性的被迫停產,使得鍺供應出現了部分緊缺。國內主要的鍺生產企業中金嶺南因去年的污染事件而被迫停產。馳宏鋅鍺也因為搬遷而停產了一段時期。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鍺供應的緊張。
據計算,全世界鍺的儲采比大約61年,而中國僅為35年。再加上鍺在現代高新技術和國防建設中的重要性,西方發達國家均從維護國家安全和經濟安全高度出發,建立了比較完善的出口和戰略儲備管理體系,美國早在1984年就將鍺定義為戰略金屬,列入了國防儲備資源。2010年度全世界鍺的消費量首次超過210金屬噸。隨著各國經濟持續高速發展,科技水平不斷提高,產業結構持續升級,今后鍺消費水平將保持高速增長。
稀有金屬市場最新消息:
銅銦鎵硒薄膜發電技術市場超10萬億
銅銦鎵硒薄膜太陽能電池無光致衰減現象、抗輻射性能較高、穩定性和轉換效率相當優異并可制成柔性組件等獨特的優勢,銅銦鎵硒薄膜發電技術具有非常強的市場競爭力,且在光伏建筑一體化(BIPV)、柔性屋頂、戶用發電、汽車等領域有望得到規模化應用。
薄膜發電技術在光伏建筑一體化(BIPV)領域擁有巨大的市場潛力。廣義上講,光伏建筑一體化(BIPV)就是把太陽能薄膜發電電池板與建筑物屋頂和墻面相結合,將每一個建筑物轉小型電站,實現電力的“自發自用,多余上網”,既不用占地,也不用遠距離傳輸。在工業領域,當今的工業廠房大多采用不能承重的輕鋼屋頂,傳統的剛性光伏組件因質量較大而無法在普通的工業廠房上推廣。在工業屋頂應用領域,柔性薄膜組件采用柔性襯底,可彎曲、可粘貼安裝,在建筑應用市場更具發展前景:一方面,相同面積的柔性薄膜組件質量較輕,可滿足非承重屋頂對重量的要求;另一方面,可彎曲、可粘貼安裝的優點可以滿足建筑物形狀設計和美觀要求。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測算,到2020年,我國城鄉房屋建筑面積約為890億平方米,以東、南、西墻墻面積的15%、屋頂面積的10%計,直接市場規模超過10萬億元,間接市場規模達30萬億元,相當于我國汽車市場的3-5倍。即使按照10%的轉化率和太陽能平均每年1300個發電小時計算,裝機規模相當于368個葛洲壩或45個三峽,可替代全社會30%左右的年用電需求;每年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約13億噸,相當于我國目前年排放總量的20%左右。
-----------------------------------------------------------------------------
引用中財網
國家戰略不僅要有制度層面的安排,在物質層面也應有統籌考慮。在當今世界日益復雜的技術博弈面前,具有戰略價值的金屬也是一種籌碼,要看到這些籌碼不僅有經濟價值,還有政治、外交、軍事價值,要按照國家戰略來統籌安排這些戰略金屬,這樣在國際交往中就能把握主動,使我們對戰略資源的利用居于有利位置。——亞夫
戰略金屬關系到一國乃至全球未來的可持續發展和經濟安全問題。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隨著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術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快速崛起,以及全球經濟/產業格局的新一輪重構,作為戰略新興產業支撐的稀有戰略金屬就成為當今世界各國資源競爭的前沿領域。
出于對國家經濟安全長遠發展的重要考量,對戰略金屬的安全保障與應用迫在眉睫,必須把保護戰略金屬安全納入到我國總體國家安全的框架之下,及早進行超前性、全局性謀劃。加快形成中國戰略金屬的國家戰略和全球化戰略,是當前我國面臨的一項極為重要而緊迫的戰略任務。
張茉楠
當前戰略金屬競爭與爭奪正加入大國博弈
稀有金屬也被視為戰略金屬,是維護國家根本利益的重要保障,對國家經濟安全、工業化進程和國際競爭力等具有極為重要的戰略意義。由于全球具有重要戰略價值的稀有金屬礦產分布極不均衡,便于開發利用的優勢資源集中在少數國家和地區。資源分布的不均衡性,使鎢、鉭、鈹、銦等稀有金屬,以及稀土金屬、鉑族的戰略地位更加突出,成為國際資源競爭的重要領域。
1.把戰略金屬礦產上升為國家戰略的緊迫性
稀有戰略金屬具有明顯的稀缺性、不可替代性,是支撐戰略新興產業發展的重要功能性材料,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不斷創新,市場對各種功能性金屬材料的需求呈上升趨勢。特別是在技術創新進程中,一些原來被認為用途十分有限的金屬,會因為一項重大技術的突破,而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價值。
一方面,高端制造業和新興產業,尤其是前沿科技產業領域的發展,是原子能、航空航天、半導體、特種鋼、耐熱合金及尖端武器等眾多關乎國計民生和國家安全方面所必需的原材料。隨著工業4.0時代的到來,智能機器人核心部件、高端芯片等產業會加速發展。這些產業的發展離不開稀有金屬,如砷化鎵、磷化銦是生產高端芯片的重要原料。高端制造業中的大型金屬材料3D打印,無論是3D打印機本身還是所打印的金屬器件,都離不開各種機械性能優異的稀有金屬鎢、鈦、釩等材料。
而另一方面,近些年來對戰略金屬需求也迅速增長,作為高新技術產業里的關鍵元素,目前許多戰略金屬資源還難以替代。全球特別是科技相對發達的美國、日本和歐盟等經濟體對金屬礦產的需求呈現出剛性特征。相關研究表明,2030年新興領域對鎵、銦等新興礦產的需求將較2006年上漲2-20倍不等,未來全球對戰略金屬的需求都將持續上升。
2.世界各國加緊戰略金屬礦產的戰略布局
長期以來,以美國、日本、加拿大為代表的西方發達國家,一直把實施全球資源戰略作為國家整體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國家政治、經濟、外交、軍事、金融等政策有機結合,并隨著國內外形勢變化適時調整,確保國家經濟安全。
美國作為世界上第一個正式建立國家戰略資源儲備的國家。早在1939年美國就開始實行重點礦產品儲備,制定《戰略物資儲備法》對本國的石油、煤炭、稀土等只探不采,儲備長期從國外低價購買。到1985年儲備的戰略資源達到63類93 種,包括石油、鈾、鋁、銻、鉻、黃金等重要礦產。美國憑借其強大的軍事、經濟實力,已建立起面向全球多層次、多渠道的戰略資源全球配置保障體系和龐大的戰略資源儲備體系。隨著國內外資源供需形勢變化,不斷增加資源儲備品種,并逢機大量購買全球廉價戰略資源。日本作為一個礦產資源極為貧乏的島國,通過積極推行海外礦產勘查補貼計劃,鼓勵境外開礦,獲取全球戰略礦產資源。
進入新世紀以來,世界格局發生重大變化,在全球化的大趨勢下,資源競爭日趨激烈,發展具有不確定性,資源性產品泛金融化趨勢日益明顯,資源民族主義盛行,發達國家開始重申戰略儲備的必要性。近些年來世界主要國家更是將戰略金屬的開發利用保護提高到極為重要的戰略高度,美國、歐盟、日本、韓國、聯合國環境計劃署等國家或國際組織均制定了戰略金屬礦產資源的名錄清單。
2009年7月,日本政府提出的《稀有金屬保障戰略》對稀有金屬定義為 “地球上存量稀少,因技術和經濟因素提取困難的,現代工業以及未來伴隨著技術革命所形成的新型工業所必需的金屬。”并提出了31種礦產(包含47種元素)作為優先考慮礦產。2010年6月《對歐盟生死攸關的原料》報告,將14種重要金屬礦產確定為“關鍵原材料”(包含35種元素)。2011年12月美國能源部出臺了《2011關鍵材料戰略》,提出了14種金屬為關鍵礦產,各國對戰略金屬資源的競爭和爭奪十分激烈。
3.戰略金屬礦產的大國博弈日益升級
從戰略金屬礦產資源的分布和競爭格局看,歐盟、美國、英國等發達經濟體所厘定的關鍵金屬礦產中,有很多均為我國的優勢礦產。據美國地質調查局礦產資源年評統計,中國銻產量占全球總產量的90%,鎵產量占60%,鍺產量占68%,石墨產量占65%,銦產量占56%,鎂產量占70%,錳產量占86%,鎢產量占86%。可見,有近一半的礦產為中國的優勢礦產。這些礦產對于戰略新興產業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且多集中在新興經濟體國家,如中國、俄羅斯等,西方國家認為這些礦產發生供應中斷的風險比較大,故而得到了西方國家的密切關注。
歐盟對于我國戰略金屬礦產的依賴一直存在,在2012年《歐洲原材料創新性伙伴關系》(EIP),以及《歐盟2020戰略》(Horizon 2020)中,明確標示了關鍵原材料名單,這些礦產資源被認為“對歐盟經濟十分重要”且“在供應上有高風險”,其中大部分都依靠中國進口,包括87%的銻、69%的鎵、59%的鍺、58%的銦、99%的重稀土、87%的輕稀土和85%的鎢。因此,隨著戰略金屬礦產對國民經濟發展的戰略性和重要性日益增加,包括美國、日本、歐盟在內的發達國家在加強自身戰略資源儲備的同時強烈反對發展中國家對戰略金屬資源的出口實施限制,雙方利益劇烈交鋒,使得戰略金屬礦產領域的貿易摩擦不斷升級。
我國戰略金屬資源面臨的風險與挑戰
盡管我國戰略金屬保護性發展體系建設已經開始逐步建立,但與發達國家相比,在戰略設計上仍存在較大差距,使我國在戰略金屬的國際競爭中總體處于被動地位,面臨幾大突出問題:
1.現行保護政策不足,缺乏戰略頂層設計
一是戰略頂層規劃和設計總體薄弱。發達國家對關系國家安危的戰略性問題高度重視,堅持戰略規劃先行的體制機制,從而能夠長期占據著國際競爭的制高點。我國對戰略金屬缺乏長期深入跟蹤研究的機制,尚不能與體現市場經濟原則的國際相關公約接軌,出口缺乏有效的調控和管理,難以有效保障國內戰略金屬產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二是重要稀有金屬遭賤賣損害國家利益。發達國家戰略金屬資源國家儲備占有重要地位。但是,由于沒有健全的法律法規,目前我國國家儲備的功能和作用卻不十分清晰,難以在國家戰略金屬政策體系中發揮重要作用。例如我國雖然稀土、鎢等資源豐富,但經過長期開采,優勢在下降,銦、鍺、鎵、錸、鈹等伴生金屬資源消耗也很快。不少稀有金屬,如銦、鎢、鋰甚至遭到賤賣,難以保障國家在國際分工中的利益最大化。
三是相關政策措施的可操作性亟待提升。當前盡管國家有關部門對一些戰略金屬資源開采實施指標管理,但實際操作中并沒有得到很好貫徹,即使在國家統計范圍內,每年稀土、鎢的實際產量均明顯超過國家開采指標。國家有關部門已對部分戰略性金屬資源開發、冶煉和加工生產、流通、進出口制定了比較嚴格的準入門檻,但依然難以制止產能盲目擴張和國內產業惡性競爭。
四是我國亟待制定出臺戰略金屬資源目錄。目前我國已經頒布出臺了多部目錄清單,如《戰略性新興產業目錄》(包括7門、34大類、152中類、470小類、322次小類,共721個產品);《戰略性新興產業主要領域》;《戰略性新興產業主要技術領域目錄》;《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細分目錄》;等。但支撐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戰略金屬礦產名錄至今尚未提出,更沒有列入上述產業目錄之中。
2.發達國家對向中國戰略金屬出口持高度警惕立場
很大程度上,發達國家對中國崛起仍存戒心,許多國家采取政府干預、法律政策保護等形式保護本國利益,加之部分國際組織實際控制權掌握在發達國家手中,戰略金屬領域面臨較大的政治風險。
一些國家保護所謂“自由貿易”理論,一方面要求別國能夠長期向其提供廉價戰略金屬,另一方面又通過限制大規模殺傷武器公約,將絕大部分戰略金屬列為“軍民兩用物項”管理范圍,限制其自由貿易。我國政府近年來加強并不斷完善對部分資源類產品,特別是消耗性資源產品的管理,對于部分有色金屬出口實施限制。例如,WTO專家組和貿易仲裁機構單純以《入世協定書》等法律文件為依據,左右貿易仲裁結果,對我國造成極為不利的影響。
3.我國戰略金屬礦產面臨較大供給安全風險
當前全球經濟發展對戰略金屬資源需求不斷增長,而世界重要金屬資源分布的不平衡性,導致少數國家對礦產資源生產、貿易和市場價格壟斷性不斷加強,使我國利用海外資源的成本不斷上升,穩定供應的渠道受到威脅。尤其是國際資源民族主義抬頭,大大增加我國利用海外資源的代價和風險。在這種背景下,我們需要清醒地認識到世界資源形勢和我國的經濟安全風險,資源稀缺性金屬應該成為優先考慮的戰略性金屬品種加以重視。
亞太以及周邊國家在中國戰略金屬資源進口中占有重要地位。截至2012年,亞太及周邊國家已經成為中國進口鎳、鋁土等戰略金屬礦產資源的重要供應地。2011年,中國97%的進口鎳來自印尼和菲律賓,占進口總量的比例分別為52%和45%;來自印尼和澳大利亞的進口鋁土分別占78%和11%;2010年,45.3%的進口鈾礦來自泰國和馬來西亞。
此外,中國進口戰略金屬礦產海洋運輸線主要是三大方向:向西印度洋、大西洋方向;向南大洋洲方向;向東太平洋、美洲、大西洋方向。其中向西和向東的航線為中國兩大遠洋主干線。總體上看,中國戰略金屬資源進口通道比較單一,印度洋航線組(經蘇伊士運河的中東海灣—中國港口航線)承擔了大部分石油進口的海上運輸。因此,周邊安全、地緣政治關系,資源民族主義,以及戰略通道風險成為影響我國戰略金屬資源供給安全保障的重要變量。
加快完善我國戰略金屬的總體戰略框架
當前,全球戰略金屬礦產資源開發利用仍處于初期探索性階段,但隨著世界主要國家加緊戰略布局,未來戰略金屬礦產爭奪將更趨激烈。中國須以戰略眼光,及早進行超前性、全局性謀劃,制定正確的戰略金屬的國家戰略,將戰略金屬資源安全納入到我國總體國家安之中,積極參與全球礦產資源治理規則制定,維護國家長遠發展和戰略安全。
1.須高度重視戰略金屬儲備體系建設,形成適合我國特色儲備制度
建立包括戰略金屬在內的主要礦產資源儲備體系。我國已經初步建立國家石油儲備制度,未來亟待擴大至戰略礦產資源儲備的種類和層級,必須堅持保障優先、適度超前、量力而行、合理布局的原則,針對戰略金屬更應該從國家儲備發展至國家與商業(企業)儲備等復合型戰略儲備體系,因地制宜地制定儲備目標、儲備方案和管理措施,提升危機應對能力和安全管控能力。
從戰略金屬實物儲備的品種上看,我國在目前階段應重點儲備以下品種:國民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所必需的、對經濟發展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品種;涉及國家安全的品種;進口依存度高的品種;可影響國?